![](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png)
腊月21日一大早,山东省诸城市共好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本欣又一次站到了榛子种植产业园区的山顶上,望着这片从无到有、目前占地已达1.2万亩的平欧大榛子种植示范基地,他的心情格外激动:“刚看了新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好多说法都与合作社在这里的实践有所呼应。看着看着,我自己也勾勒出了一个乡村振兴梦想。”
说干就干,有“榛子达人”之称的魏本欣,吃过早饭就打了一通电话,一边让工作人员制作横幅,一边召集合作社骨干……不到九点,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座谈会”,就在合作社办公室开始了。
“咱们在这里,流转土地,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引进榛子新品种,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建设加工厂、农家乐和休闲养生基地等,恰恰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发展要求,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富了乡亲父老。”魏本欣开门见山,首先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今年56岁的张乐善马上现身说法。原先,张乐善两口子的收入,就是经营8亩山岭薄地,一年下来也就剩下两三千块钱。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亩每年价格是600元,合作社一次性支付了10年的。张乐善没了后顾之忧,得空就到合作社打工,多的时候一个月又能拿到3000多。“原先,攥着10块钱都不舍的花。现在,掏出几百块给孙子不心疼。这生活完全变了样儿。”说到这里,张乐善眼里已含着热泪。
今年65岁的耿桂法,这两年眼看着村里的山头变了样,总结的很实在:“原先,种点儿花生地瓜,小车都推不上来,得用肩膀往下扛。现在,推土车、拖拉机、汽车,一溜儿就能开到山顶。原先,收成咋样完全靠老天爷。现在,管子铺到了树根上,一摁手机就出水。原先,一亩地一年挣个三五百。现在,翻上十番也不止。”
耿桂法朴实的话语,恰恰道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而且,共好合作社在这里的实践,还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合作社建好基础设施、栽好苗子后,再以每亩300斤榛子的底价,优先返包给周边村民,合作社还负责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和回收加工。”胡沟村党支部书记穆乃华说,“有头脑的,还可以在周边做生意。经营能力差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
诸城市林业局驻合作社的“第一书记”张崇康觉得,产业融合发展是个大方向。今年7月,第四节中国榛子大会就在这里召开,合作社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打造好万亩平欧大榛子示范基地、华山榛缘欢乐谷、精深加工和配套服务等功能区,做大做强“榛食代”,让千年荒山秃岭成为绿色银行,实现“农民变工人,荒山变景区”’。”
不知不觉间,时针指向了11点,座谈会还在进行着,魏本欣越发有了底气:“再过两三年,榛子进入盛果期,投资3800万元的加工厂健康运转,休闲体验基地建起来……我有信心,带着周边十几个村庄的农民,共圆乡村振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