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核桃园村 125977.nync.com 欢迎您!
送羊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在豫北冀南一带的农村里,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其时间、形式、乃至积极的意义大体是一致的。
有句俗语:“割罢麦,打罢场,挎起馍篮去瞧娘。瞧娘不是瞧娘嘞,是给俺孩儿要羊嘞。”每年忙罢夏收,过门的闺女就忙着去娘家瞧五月。日期一般选上半月的双日,如初六、初八、初十、十二,意在好事成双。礼物是“云勾馍”,就是用老面发好的面,取大小一斤左右的面块,搓成中间粗两头细的长条,两头向同一方向卷,成祥云型,醒一会上大笼蒸。头年过门的新闺女都是拿二十个“云勾馍”,老闺女有的十六个,有的十二个。回来时有回头,二十个回六个,十六个回四个,十二个回三个,不能空篮子走。
一进农历六月,娘家便开始给闺女送羊了。时间不能超过农历六月十六,再晚就是送瘸羊。送的羊分整群和半群。整群羊大羊三斤,二羊二斤半,三羊二斤,看羊狗一斤,各一对。小耍物一两左右,十二个,也是一对一对的,不能成单。总共二十个。半群羊稍小点,小耍物六个,其余个数一样,共十四个。当地有“三年满四年圆”的说法,要是闺女还没生小孩儿,就不蒸羊,只蒸二十个云勾馍,外加12个小耍物。有了小孩儿头三年为整群,到第四年把大羊蒸成一个圆羊,以后就是半群了。
送羊节早先送的是活羊,后来送的是用白面蒸熟的“面羊”,再后来是面包或者鸡蛋糕烤的糕点羊。这个风俗是怎么形成的呢?
版本一
据说来源于神话故事沉香劈山救母的情节:沉香是个孝子,其母三圣母被母舅杨二郎压在华山底下,沉香用神斧劈开华山,救出了自己的母亲。他看到母亲深受折磨,要砍杀虐待其母的舅舅杨二郎,声称要“剥其皮”、“食其肉”,而三圣母念及与杨二郎的兄妹之情,阻止了沉香,沉香就提出要杨二郎每年送上一对活羊,以此来作为“杨”的替身,如同年年剥他的皮,吃他的肉,以解心头之恨。这话传到了杨二郎这里,为了重修兄妹之好,即刻在第二天,农历五月十三日,赶着两只活羊来到沉香这里。这个神话故事在河北南部流传得相当广,因而在民间也渐渐兴起了外祖父或舅舅给小外孙或小外甥送羊的风俗,并把五月十三日(农历)定为“送羊节”。不过这里送羊的含义是表明舅舅或者外祖父对小外孙或小外甥的亲近和喜爱。但除了少数富裕户外,大多数家庭难以支付每年一只活羊,因此改送面羊表示。农历五月上旬,正是新小麦上场的时节,大家用新收的小麦磨成面粉,蒸成面羊,于五月十三日送到外甥家去,借此联络亲戚感情。
版本二
相传当年刘秀跑南洋,王莽为了篡夺王位加害刘秀。为了逃生,刘秀躲避在一座寺庙内,也是老天爷保他不该灭亡———蜘蛛吐丝把庙门缠绕,好似已很久无人来过,是以追兵误认为是座荒废已久的寺庙。刘秀躲过了这一劫难,后来刘秀称帝。王莽为了自保,也为了和外孙处好关系,每年六月份给刘秀送羊表示悔意,也表示送阳寿的意思。
版本三
很久以前,临漳城西刘庄有一户人家———张氏和儿子刘小儿。张氏早年守寡,生活靠娘家接济。只是她对儿子过分溺爱,使刘小儿越长越骄横。一次,因饭菜稍不合口,竟把他娘推了一跤。张氏痛哭了一场,便回娘家了。后晌,张氏才回来。刘小儿又急又怕,急的是娘走后把他饿了一顿,怕的是舅舅来整他。谁知,张氏只对儿子说,到他姥姥家瞧羊去了,一只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天草肥了,舅舅就把羊送来。刘小儿这才放了心。
到了六月,舅舅果然送来五只羊,刘小儿每日赶上羊群到野外放。一天,他在树阴下,发现两只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两条前腿,而后才吸奶,觉得很有意思,便问一位过路的老农。老农语重心长地说:“这羊羔知道它娘生养它的艰难,所以吃奶时要先下跪,谢老母生养之恩呐……”刘小儿听着,突然对老人说了声:“多谢!”扭头就跑。他一口气跑回家,扑通一下跪到母亲面前,哭着说:“娘啊,往日孩儿不孝,真是连羊羔都不如啊……”从此,他一改旧习,敬孝母亲,帮助邻里,学农活,持家务,和母亲过起了美满如意的日子。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瞧五月、送羊的习俗是亲情延续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子孙孝道教育的传承,其意蕴深远,意义重大。